酚的作用与用途_凯茵工业添加剂

广告位

背景及概述[1]

酚俗称石炭酸(carbolicacid)。结构简式C6H5OH。无色或白色晶体,在空气或日光中变成粉红色。稍溶于水,易溶于乙醇、、氯仿、甘油、二硫化碳等,几乎不溶于石油醚和链烷烃。用途广泛,在染料、合成树脂、塑料、合成纤维和农药等制造中作为原料或溶剂。急性毒性:小鼠经口LD50300mg/kg,大鼠530mg/kg。在生产现场者的尿中酚量与暴露量有高度相关性,故可用尿中酚量作暴露在酚中的指标。对皮肤粘膜有强腐蚀性。呼吸器官吸入蒸气的吸收率很高,吸收蒸气的急性中毒症状为头痛、眩晕、呕吐、耳鸣、失眠等。慢性中毒除中枢神经症状外,并有咳嗽、食欲不振、下痢,还引起肝、肾障碍。经口致死量为15g或1.5g。

酚的高容许浓度:作业环境空气中美国、联邦德国和日本规定为5ppm(19mg/m3,皮肤吸收),我国和苏联为5mg/m3(皮肤吸收),捷克斯洛伐克和英国分别为20mg/m3和19mg/m3(5ppm,时间加权平均值),40mg/m3和38mg/m3(上限值)(适用于酚及其化合物);大气中民主德国、南斯拉夫、保加利亚均规定为0.0026ppm(0.01mg/m3),捷克斯洛伐克为0.01mg/m3(适用于酚及其化合物);饮用水中捷克斯洛伐克规定为0.05mg/L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建议为0.02mg/L(高期望浓度为0.001mg/L)(适用于所有酚类),欧洲经济共同体(EEC)规定为0.5μg/L。日本废水排放标准规定总酚为5mg/L。

作用与用途[1]

酚为消毒防腐剂。酚类药物均为原浆毒,可使蛋白质凝固沉淀而发挥抗菌作用,对组织穿透力强。在低浓度(0.0125%~0.02%)时呈抑菌作用,在高浓度(1%~2%)有杀灭细菌和真菌作用,但对细菌芽胞和病毒无效。在酸性条件下能充分发挥作用,在碱性条件或有机物存在下,效力较差。低浓度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和局麻作用,高浓度有腐蚀作用。其水溶液抗菌作用强,油及甘油溶液抗菌作用和刺激性均减弱。临床常用于器械、用具和房屋的消毒,但对金属器械有腐蚀性。也用于皮肤止痒。

用法与用量[1]

用于消毒:3%~5%水溶液。

用于皮肤止痒:0.5%~1%溶液或洗剂。

用于急性中耳炎、外耳道炎和急性鼓膜炎:1%~3%甘油溶液。

不良反应[1]

酚对皮肤和粘膜有腐蚀性,接触后可引起灼伤。用于体表的水溶液浓度超过2%,可引起组织损伤甚至坏死。

注意事项[1]

1.如引起灼伤,应立即用植物油或50%乙醇洗涤。如创伤面很大,可用大量水冲洗后,再用油涂搽。

2.本品经皮肤和粘膜吸收可中毒,使用应注意。

3.橡皮、塑料和纤维品能吸收酚,故不能用酚消毒。皮肤接触上述消毒物品,能致灼伤。

4.本品毒性较大,现已少用。

制备[2]

氧气直接氧化制备酚:在气相氧化反应中,H2、NH3和CO等还原性气体被广泛用作还原剂;在液相氧化反应中也有还原性气体作为还原剂的研究报道。以Pd/Pt/SAC13为催化剂,以氢气为还原剂,反应气体为H2∶O2∶N2=1∶1∶1,可以得到酚。在反应中加入NaBr添加剂,有助于提高酚的收率,并指出这是由于NaBr中的溴离子能够促进过氧化氢在含钯催化剂上的生成。CO可以作为还原剂,在反应中CO将H7PMo8V4O40催化剂还原为H7PMo8V4O40-x,氧气在部分还原的H7PMo8V4O40-x催化剂的钒物种上活化。通过16O2和H182O进行同位素跟踪反应,表明反应中并没有过氧化氢中间产物(H16O18OH)的原位生成,而是氧气在部分还原的H7PMo8V40-x催化剂中的钒物种上活化,活化的氧直接与反应生成酚。

其他用途[3-4]

酚可用作医药合成中间体,其应用举例如下:

1)制备碳酸二酯,该方法是以酚和碳酸二甲酯为原料,以碳纳米管负载的二氧化钛为催化剂。作为催化剂的碳纳米管负载的二氧化钛可以用溶胶凝胶法,浸渍法,或水热法制备。该催化剂是以碳纳米管CNT为载体,二氧化钛为活性组分。本发明方法所用催化剂对碳酸二甲酯与酚反应制备碳酸二酯活性高,选择性好,稳定性高,可使碳酸二酯和烷基基碳酸酯的总收率可达49.0%,没有副产物生成,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,酚转化率仍保持在45%以上。碳纳米管负载的二氧化钛催化剂是一种多相催化剂,易于分离,可回收再利用,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。

2)从酚和氢气生产并回收环己酮的工业规模连续方法,所述方法包括:在酚氢化反应器中氢化酚;在包含至少4个蒸馏段的分离和纯化段[II]中将环己酮与氢化产物流分离;其中在酚氢化反应段[I]中产生的反应热中的至少一部分被用于生产蒸汽;并且其中加入所述酚氢化反应器中的环己酮与酚的摩尔比为0.02至0.10;和/或其中加入所述酚氢化反应器中的环己醇与酚的摩尔比为0.001至0.10。

主要参考资料

[1]实用药物手册

[2] 氧气直接氧化制备酚

[3] CN201010263740.6一种碳酸二甲酯酯交换合成碳酸二酯的方法

[4] CN201580060894.6从酚生产环己酮的方法

广告位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催化剂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马上删除处理!https://www.51teoa.com/19072.html

作者: admin

上一篇
下一篇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81-3619-1160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34331943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
首页
找样品
产品
应用
搜索